鎏金銅佛像高價值的背后故事?
發布時間:2018-12-28點擊量:72
用銅雕或青銅鑄造,表面鎏金可移動的佛造像,俗稱“ ”。這種佛像供宮廷、寺廟使用。它的出現始于兩漢,盛行于隋唐,延續至明清。到民國,乃至現代的港臺地區,鎏金銅佛像仍在使用。鎏金銅佛像的種類有若干,常見的有釋迦牟尼、觀音、文殊、普賢、天王、母度等。宋代銅佛像以菩薩像居多,有的高發髻,臉上胖下尖,身段高長。
中國的銅佛像藝術,到了宋代已經走向了衰落階段。宋代的佛教造像受當時理學的影響,宣傳佛家的禪觀思想,同時也宣揚儒家的忠孝仁義思想,使造像成為儒佛糅合的產物,在造像技法上,匠師們能夠運用最熟練的表現手法,來表現凸凹轉折的衣紋,圓潤細致,流暢逼真。在藝術造型上,佛像基本上承襲了唐末造像的風格,造像容貌豐滿,衣飾飄帶流暢自然,姿容凝重秀美,體態豐腴,比例勻稱。但宋代的造像也有其發展的地方,就是造像減低了宗教的氣氛,更善于表達親切的人性審美雅趣。雕塑工匠們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才能,把宗教中的神,完全變成了現實生活中活脫脫的人,把神進行了世俗化。因此,宋代銅佛最具藝術性、最富現實生活趣味。佛像的材質有金、銅、石、玉、木、漆、陶瓷、泥塑等多種,其中以金銅佛造像最受人們歡迎。所謂金銅佛造像,一般指銅質鎏金的佛教造像,但實際未鎏金的銅佛像,也往往被收藏愛好者歸入金銅造像的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