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動物銅雕中的獅子是卷發?
在生活中都能看到在一些公司門口或者小區門口都擺放著動物銅雕銅獅子,細心的人會發現為什么有些銅獅子是卷發呢?
獅子不是中國的特產,而是泊來品,為國內罕見之物。人們對遙不可及的外來獅如此崇拜,相反,對我們身邊的猛虎卻少有關注,何也?另外,如果逛街過故宮的朋友還會發現,太和宮門前的銅獅子竟然是“燙發”,頭頂40多個“疙瘩卷”,與真實的獅子長發飄逸的形象大相徑庭,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這還得從獅子的入華之旅說起。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國與中亞各地的友好關系,“殊方異物”的獅子和獅子文化才正式被中國人所認知。獅子最早是西域各國敬獻給東漢的貢品。由于這個外來物種形象威猛,與皇室的莊嚴氣氛相吻合,所以,深受各代帝王喜歡。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外邦友人就隔三差五地給在中原王朝的老大敬獻雄獅,以換取皇帝佬兒不菲的回賞贈。友邦此舉到了唐代尤其熱衷,據新、舊《唐書》記載,僅唐玄宗開元七年、十年、十五年、十七年,有康居國、波斯國、米國等獻送獅子。唐高宗顯慶二年,吐火羅國送獅子。唐太宗貞觀九年,康居國進貢獅子。為此,唐太宗還特命虞世南作《獅子賦》、閻立本作《獅子圖》。
由此,有關獅子的畫像、銅雕獅子慢慢地遍及華夏各地,獅子的形象開始被民間所熟知。只是,這些獅子的形象,已增加了許多中華文化元素,比如云氣和羽翼,獅子從而被神化,人稱這為“辟邪獅子”,或直呼“辟邪”。正是因為獅子被賦予了如此“神力”,為了讓這種罕見的獅子對護佑人間,匠人們就以銅獅子作為替代品。
獅子盡管是外域的產物,但自進入中國后,其形象經過中國傳統文化近兩千年的洗禮,無論是造型還是內涵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其形象由原來的威猛強悍變成大眾喜聞樂見的吉祥紋樣,與世界各國的獅紋有明顯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