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銅雕塑傳承弘揚包公精神
發布時間:2019-04-22點擊量:107
佇立包拯古代人物銅雕塑前,千年思緒起波瀾,和善清廉一官吏,演義黑臉包青天,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這是包拯一生光輝的寫照。
弘揚和傳承包公精神,要堅守“紅線”的底線。包拯一生鐵面無私,不附庸權貴、不畏權貴,面對興修學堂費用不知去向的情況下,排除萬難,深究到底,不管背后的“保護傘”是誰,嚴肅查處。面對工作中的各種說情,包公秉公用權,一律“沒得商量”。“得罪千百人,不負十三億!”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責任擔當。
在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形勢下,黨員干部心中都要有一把“戒尺”,堅守“紅線”底線,既要有所為又要有所不為。特別是紀檢監察干部要不畏“權貴”,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部署,面對黨員干部違紀違法現象,不管涉及誰,也其不管背后的“保護傘”是誰,都要鐵面無私,鐵面執紀,依紀依法進行查處,絕不姑息、絕不手軟。弘揚和傳承包公精神,要增強“律己”的自覺。包公一生克己奉公,嚴于律己,清正廉潔,其任期滿“不持一硯而歸”的故事更是廣為傳頌。“后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包公更是以嚴格的家訓要求子孫后代。
正人先正己,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干部,特別是紀檢監察干部,更需要弘揚和傳承好包公精神,自覺增強“自律”要求,自覺抵制各種腐蝕思想的侵蝕,時刻以忠誠老實、公道正派、清正廉潔的精神風貌踐行于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