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銅孟子雕塑|孟子的主張思想是什么
孟子的思想著作流傳甚廣,影響深遠,在中學語文課本就收錄有孟子的文章,如《孟子·梁惠王上》在很多學校都能看到孟子銅雕塑等。孟子的學說主張是在繼承孔子的主體思想基礎上發展而來,主要包括實行仁政,以民為本等政治思想和人性本善的哲學思想。
孟子分析了從古至今國家興亡的經驗教訓,提出了一個在后代歷史上的著名為政思想,就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認為國家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統治者失去了民心,國君只要時刻牢記“民貴君輕”的治國理念,心懷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可以國泰民安,國柞長久。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繼承自孔子,嚴格的把社會的階層分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統治者勞心治人,主要負責治理天下,為民施政,要實行仁政,就像父母為孩子著想一樣。平民百姓屬于被統治階級,負責生產勞作,他們應該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擁戴愛護統治者。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是服務于統治階級,維護統治階級的合法性。孟子像孔子一樣推崇有教無類。主張國家加強私塾教育教化天下萬民,使百姓明人倫,曉人理。在這基礎上,孟子提出了易子而教的方法,就是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其他的老師去教導。因為孟子認為父子之間的感情會使父親對孩子不夠嚴格,放松對孩子的教育。在哲學思想方面,孟子認為應該恢復上古時代的道德規范,即是“法先王”恢復堯舜之道。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所以每一個人都能接受教育的熏陶,明理知節。《孟子》、《論語》和子思所著《中庸》,曾子所著《大學》被宋朝時期理學大師朱熹合稱推崇為儒家四書。從宋朝開始,《孟子》的影響力從儒家擴散到民間,是為家治學的必備書籍;也是科舉考試的來源內容之一。
孟子的思想主張上承孔子下啟荀子,為儒家思想在戰國時期的傳播發揮了突出貢獻。他晚年廣收弟子教化天下并著《孟子》宣揚自己的儒家思想,《孟子》一書歷經歲月僅保留下來完整的七篇為我們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