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銅雕塑的傳承及發展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民俗文化的基本內容可歸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種。物質文化指衣食住行、生產、交易、財產等可以用實物表示其文化內容的部分;非物質文化指歌謠諺語、神話傳說、地方戲劇、民間信仰、歲時年節、社交禮儀、家族結構、親屬稱謂、婚喪禮俗等不能用實物表示的文化內容。可見,民俗文化囊括了民間廣泛流傳的各種風俗習慣,中國民俗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風民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
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范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我國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也是各不相同的。本文通過深刻剖析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并且提出了民俗銅雕塑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方式,以促進國民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全面而理性的認識,進而提出科學發展觀的、促進全世界文化交流的意見建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魂靈,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的發展對國家和發展和命運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曾在一評論文章中讀到這樣極富哲理又震撼人心的話語“現在到了一個談文化的時代,要以文化的執著,文化的擔當,文化的自覺,文化的尊重,傳承民族文化的精華。”我們現在做好民族文化傳承工作,就是需要培養出像梁思成、林徽因夫婦這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又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專業技能的文化工作人才。
我國幾千年的文化靈魂,值得我們炎黃子孫傳承下去,而且我國的古典禮儀、傳統哲學,都是我們的祖先遺留給這個世界最為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