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銅雕佛像的特征
發布時間:2019-07-28點擊量:180
唐代造像的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工藝之精巧是前所未有的。唐代佛像不僅有官方工匠制作,連個體工匠也大量制作佛像出售,以致唐太宗認為買賣佛道造像有損宗教尊嚴,于是下詔禁止,可見當時銅佛像普及的程度。
唐代佛教興盛的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統治階層的倡導。利用宗教信仰,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服務。例如武則天,為了自己取代李唐的天下制造輿論,甚至不惜偽造了一部佛經,稱為《大云經》冒稱自己是彌勒佛轉世。為了和這一謊言匹配,在龍門石窟中打造彌勒像。
根據造像儀軌,本來三世佛像以釋迦牟尼居中,而在武則天時期的三世佛造像中,居然讓彌勒居中,燃燈佛作為過去佛居左,釋迦牟尼佛作為現在佛居右。直到武則天去世,才恢復舊制。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了佛教造像與統治者的關系。由于唐代上上下下都崇尚造像,所以在佛教雕塑方面出現了一些新的氣象。
小型金銅佛像在唐代十分盛行,其中乏雕鑄精麗、造型完美的佳作。雖然它們在形制、樣式上大同小異,但在總體上能反映出唐代造像的基本樣貌和極高的工藝水平。不過,由于這類像多是模制,一個陰模可以鑄出很多,以致也有一部分作品的面相和衣紋顯得輪廓模糊。早年出土的這類金銅佛像大都流失海外或為個人收藏。
唐代寺院造像政得了很大成就,只是由于保存的原因,這些數量巨大且制作精美的作品傳世不多。現存的寺院泥塑彩像有山西五臺山的南禪寺和佛光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唐代寺院建筑,同時有17尊唐人塑像,佛光寺存唐代供養人寧公遇塑像。這些塑像雖可以看出一些唐塑的面貌,但由于經后世多次重新裝修,難以作為準確判斷唐代風格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