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銅雕塑|包拯人物銅雕塑為您講述歷史上真實的包拯
發布時間:2020-03-02點擊量:79
說道包拯在我的腦海中首先想起的就是電視劇中面如黑炭,腦門上還有一個月牙,因此后世人們塑造的包拯銅雕塑成為了包拯獨有的特點,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的戲曲、小說都是講解的包拯的故事,那你了解歷史上真實的包拯嗎?
首先我們來說包拯的膚色,在戲曲影視中塑造的包拯都是面黑如談的,其實歷史上真實的包拯并不黑,包拯出生在公元999年的瀘州,從小家境優越,因此包拯不可能是黑臉,更不可能腦門上還有月牙的標志,之所以在后世出現這種情況,是后世人們加以神話,也反映了老百姓的一些需求,需要像包拯一樣的鐵面無私、秉公辦案的清廉官員,這也是民間故事中包拯的形象。
其次我們再來看包拯的一生斷案無數,甚至還有一些傳說中能夠段鬼神的案子,更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包拯死后,成為地府的判官,我們來看歷史上的包拯一生,包拯做官的時間是在宋仁宗朝,這個時代也是一個群星輩出的時代。包拯二十九歲中進士,做過地方官,在中央他做過三司使,他還做過御史中丞,還有一個我們熟知的開封知府,很多故事中包拯辦案都是在開封府,其實歷史上包拯在開封府任職的時間非常的短。
之所以包拯非常的受人們的愛戴,是因為包拯在上任開封知府的時候一改陋習,不收紅包,大開正門,讓百姓能夠直接上前訴說冤情,不用打點,這讓案子破得又好又快,故京城有民謠說:“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意思是打官司無錢疏通關節也不要緊,有包大人呢!“閻羅包老”成了老百姓對包拯的愛稱。
到了現在包拯人物銅雕塑已經深受人們的愛戴,流傳下來的有關包拯斷案的戲文就有十六七種,百姓對他賦予的判官形象,是因為他那種嫉惡如仇,雷厲風行,剛正不阿,講求公理的態度,因此人們稱呼為包拯為包青天也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