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造佛像?
發(fā)布時間:2020-04-13點擊量:12
我國佛教造像成為一種藝術,是從東晉末年戴逵、戴氏父子雕塑佛像開始的。東晉末年正是佛教勃興的時代,許多佛教界的著名人士都是產生于這個時期,如大翻譯家鳩摩羅什、空宗大師釋道安及其弟子釋慧遠,第一個西行取經的名僧法顯等。佛教的勃興帶來了佛教造像藝術的興盛。除了戴氏父子的雕像藝術外,還有以史稱“三絕”的大畫師顧愷之為代表的繪像藝術,佛教豐富了他們藝術創(chuàng)作的題材和技巧。
戴氏父子開創(chuàng)的是寺廟佛教造像藝術,佛教造像藝術的另一種形式是石窟造像。我國最早的石窟造像是建于東漢末年的新疆佛教石窟,而作為我國古代佛教藝術瑰寶流傳至今的,是最著名的三大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封建統(tǒng)治階級為了擴大佛教的影響,在人民群眾心目中樹立佛的高大形象,以達到宣揚君權神授的目的,除了興建寺廟外,同時還動員大批民工石匠,劈山削崖開鑿了許多石窟,雕刻了許多佛像。這些佛教石窟雖起因于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需要,但它們同時也是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歷代雕刻工匠和畫匠們留下的極其珍貴的藝術遺產。
由于南方佛教發(fā)展的重點是在義理方面,不大重視佛教的“象教”,即形象教人,因此,佛教造像(主要是寺廟佛教造像)遠不如北方的石窟佛教造像規(guī)模巨大,技術精湛。著名的三大石窟就是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