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談佛像的制作工藝
發布時間:2020-04-15點擊量:18
1、鑄像:用銅或鐵鑄造成的佛像,十六國時期遺存的小型金銅佛像,非常精致,大多在背光后或臺座上刻有銘文。鑄造佛像一般為以下五道工序:第一,做蠟型,傳統的所謂“失蠟法”,即一次只能以蠟型燒鑄一件;第二,包裹泥衣,將蠟像底部預留出蠟液出口,然后層層裹以泥漿,陰干。蠟像的中空部分也要有填充物;第三,燒鑄,以銅液燒鑄,熔蠟自預留出口流出,蠟像的空間被熔銅充滿,冷卻后打碎泥殼,清除銅像內部的填 充物,銅像基本成型;第四,鎏金,講純金碾成薄片,剪成金絲條狀與碎玻璃按比例配合在石碾中碾碎成粉末狀,溶于水銀,用小細棍兒一點點地涂抹于銅像上,最后以火高溫燒烤(現代則用噴火槍噴烤);第五,后期加工,填充表面氣孔,打磨毛刺,細部五官和手腳,衣紋等要敲鑿鏤刻,細部加工;
2、錘蝶像(煅造像)俗稱銅打胎,指以薄金屬(金銀銅)片覆于剛或銅模上,然后以錘敲,分段接合而成的造像工藝。源于古代西方地中海沿岸,西晉時即開始有采有這種造像法
3、雕像,雕像種類眾多,如石雕佛像、木雕佛像、象牙雕等,主要區分是雕刻材料的不同,從南北朝遺存下來的雕像中,石雕是最多的,其形式包括一尊一石、一尊多石,或是帶龕型,現代更是出現了玉雕、銅雕等佛像藝術品。
4、彩塑像,采用雕塑和繪畫相結合的手法,表現豐富多彩的造像題材,形象千姿百態、神態逼真,具有藝術感染力。彩塑工藝達到了極致。甘肅敦煌石窟和炳靈寺石窟就保存有許多南北朝時期至唐宋的精美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