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藝術與慈悲之美
佛所面對的眾生,根器深淺不一。在中國傳統中,士人階層多傾向于接受和表達一個完全寓于自然的終極真理。從視覺藝術表現方式上看,他們多在山水畫中熔鑄自己對“大道”的理解、感悟和探尋。在老子高舉返歸古樸之真后,莊子已明確地將“道”與一種審美自由境界有機地聯系起來了。“道”之魅影在其后歷代山水詩畫中一脈相承地游走著,老莊之“無形之道”經過千余年的理論精致化和藝術審美化,成就了中國士人階層最重要最高級的精神家園。
在佛教宗派中,本土化最徹底的禪宗亦呈現出鮮明的老莊意味。禪宗之“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思維方式與藝術審美的直感體悟十分相似,而禪的心靈狀態似乎又正是一種審美態度。宗白華先生曾這樣描述道:“靜照的起點在于空諸一切,心無掛礙,和世務暫時絕緣,這時一點覺新,靜觀萬象,萬象如在鏡中,光明瑩潔,而各得其所,呈現著它們各自得充實的、內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這自得的、自由的各個生命在靜默里吐露光輝。”然而,雖然這世間存在著能理悟“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之人,也有慧根者能于拈花微笑之際頓悟一切因緣際會,但是我們還是不得不承認,眾生根器深淺有異,為眾生說法,有時就必須“托形象以傳真”。
蕓蕓眾生,試問有多少能絕緣于世務而在“空諸一切、心無掛礙”的靜觀中吐露自由生命之光輝呢?對絕大多數人而言,作為整體的精神生活往往來自于肉體生活。即便是“拈花微笑”式的禪機,也同樣需要訴諸于具體形象之動態表現,訴諸于那個開啟靈通之門的關鍵形式,哪怕那個形式以無比簡潔的方式極度超越于所有其他形式之上?!凹词故撬罱K升華為純粹的、自由的精神,它也仍然是從感性之火中升華而來的。而且激發感情需要某些可感、可觸、可見的事物。精神化是偉大的理想的目標,而形體化是必要的手段”。
大乘佛教的經典宣稱,在佛陀滅度后,只要在修行時設置佛陀的形象,一心觀想憶念佛的偉大莊嚴,那么佛的法身就會與修行者同在。佛陀化諭眾生,由“法身無相”走到了“化身有相”。從這個角度而言,佛像雖在各民族文化中呈現出不同的情態,但其所表現的本質惟有一個,即佛之慈悲。佛心慈悲,因其深知人世不易。他理解眾生之處境,明了在肉身限制內的人類需要由“感性之火”來點燃其“精神火炬”。不僅如此,他更秉其慈悲本性而愿意俯就這具體的、復雜的、并常常是卑微的個體生命?!盎怼?、“應身”乃為其慈悲心所引發,為示化眾生而擇用之俯就之舉。佛教造像之教義基礎由“法身”、“應身”說出,同時,此教義基礎也將佛寬宏博大的俯就之心昭顯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