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人物雕塑,深刻體現中華民俗文化
在一些古代印跡濃重的街頭,大大小小展現民俗文化的銅雕塑隨處可見,民俗雕塑往往選用一些主題鮮明的人物雕塑為題材,著重體現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及地方色彩,既飽含懷舊情感,又不失為現代城市環境的特色裝飾。
民俗是千百年來流傳積淀的傳統文化。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各地的民俗都與人文相關聯,也可以說是由當地人民生活的習慣所形成的。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無數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從陶瓷器的制作到冶煉技鑄造技術的發明,再到影響世界的四大發明,無不是中華民族文化智慧的結晶,勤勞智慧的華夏兒女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正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載體。在這些材料中,諸如陶瓷、青銅器、火藥、太湖石等,在國際文化不斷融合的今天,仍然以獨特的傳統文化載體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基因,流淌著華夏精神的血液,在激流澎湃的國際文化潮流中不斷激起中華文化的浪花。
民俗現象雖然千差萬別、種類繁多,但是它也并非無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體,在時間上,人們一代代傳承它,在空間上,它由一個地域向另一個地域擴布——壓歲錢的風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證。當然,民俗也不是鐵板一塊,它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不然為什么過年時北方吃餃子南方卻吃年糕呢?民俗學家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民俗的變異”。
民俗是一定地域內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其具深厚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地理根源。民俗的形成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到繁的過程。特別是在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組成形式各具特色,這也促進民族風俗習慣逐漸形成,可以說民俗是歷史的產物,因此民俗會保留關不同社會歷史的階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