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小品景觀雕像有哪些不同?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族群眾多,地域性的生活文化多有差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可以說,要學好漢語,就必須先學好中國文化;要學好中國文化,則必須先了解中國的民俗文化。中國民俗是中國各族民眾幾千年來所創造的生活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世代沿襲的一種生活模式。其內容包括民間的風俗習慣、民間信仰和民間文藝三大類。這些內容一代代傳承下來,又不斷隨著生活的延續和社會的發展而變遷、豐富。
目前我們看到的許多文化內涵和文化特點都不突出的民俗銅雕。一件藝術作品沒有自己的特色和個性是沒有生命力的。一個民族的藝術如果缺乏獨特性,也就談不上民族風格,一個藝術家的作品缺乏獨特性,也就沒有個人風格。獨特性是優秀藝術品的重要的一面,獨特性是藝術家長期積累的學養和艱苦努力的結果。中外優秀藝術作品幾乎都是如此,它還反映了藝術家的“德、才、學、識”。
作為一個有作為的雕塑家,都應把藝術獨特風格的追求作為奮斗目標。我們的城市迫切需要具有學術價值的,雅俗共賞的民俗雕塑。縱觀西北這個城市步行街民俗雕塑的設計方案,我認為方案中的雕塑很明顯沒有彌補這個省的民俗雕塑藝術在學術上的空白。具有學術價值的雕塑作品,首先應該具有鮮明特征,體現出全面而宏觀地對歷史的思考和創新精神。
然而,就在祖先藝術成就的光環下,我們在很多城市建設和民俗雕塑設計中卻放棄了我國文化的優秀本質,民俗雕塑不考慮內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生搬硬套地給類似西方式的雕塑穿上了民俗的外裝,并沒有根據自己所在地區的風情、文化特點而生吞活剝,相互照搬,使本該具備地域特點,本該百俗斗艷的民俗雕塑在形式上單一化、概念化,丟失了民俗雕塑的特殊性和藝術性。
任何一座城市都是歷史的產物,都有著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歷史傳統和民間風俗,城市的發展需要體現著各自特點的民俗雕塑,它是城市現代化生活中的一支悠揚的小夜曲,“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音”的特點應在創作中和雕塑語言的表現中得到體現。一個城市的現代化形象需要能夠反映代表自己風貌并在內容和形式上相統一的民俗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