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人物大禹主題景觀雕塑欣賞
大禹治水,又稱為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故事。源自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作為黃帝的后代,鯀、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唐堯、虞舜二帝,分別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事宜。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封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于不顧,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于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禹成功治理洪水,世人便把他敬為神人,尊為“大禹”“神禹”,將他與天地相齊名,所謂天大、地大、禹大。當時人們甚至把整個中國叫“禹域”,意為大禹治理過的地方,從而把治理江河、戰勝洪災的所有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大禹身上。“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大禹幾乎成為無所不能的天神。本文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治理洪水的艱苦卓絕的斗爭過程,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執著的信念和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的偉大斗爭精神,至今依然閃爍著燦爛的光芒。
神話故事是民間文學的一種。遠古時代人民的集體口頭創作。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傳說。其產生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然力的斗爭和對理想的追求,它是一種精神寄托、人類的向往和宗教的實化展現,對后世的文學藝術有深遠的影響。神話作為民間文學的一種形式,它是遠古時代的人民所創造的反映自然界、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社會形態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神話的產生和原始人類為了自身生存而進行的同大自然的斗爭結合在一起。
當時生產工具簡陋,變幻莫測的自然力對人類形成嚴重的威脅,與此同時,原始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處于極為幼稚的階段。舉凡日月的運行、晝夜的變化、水旱災害的產生,生老病死等,都使他們迷惑、驚奇和恐慌。諸如此類的自然現象,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于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和人一樣,有著生命、意志的;對于自然現象的過程和因果關系,也加以人間形式的假設和幻想,并以為自然界的一切都受有靈感的神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