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銅鐘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0-07-12點擊量:22
說道銅鐘,自佛教傳入我國以來,寺院銅鐘就成為了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法器,在寺院中廟堂鐘聲回蕩,木魚橐橐,與僧尼頒經聲溶為一缽,增添了蓮花佛界特有的神秘氣氛。洪亮的銅鐘聲,表達了對鬼神的敬意,更是信徒們對本教的信奉與敬畏。
銅鐘發音宏亮而悠揚,自唐代以后,歷代封建統治者都競相鑄造各種朝鐘、佛鐘、道鐘、樂鐘,并且越鑄越大,以求達到彰顯自己神權和政權的地位來鞏固統治的目的。明代永樂年間鑄造的巨型銅鐘,重量達數十頓,無論是鑄造工藝還是體積重量,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鐘有特鐘和編鐘之別,特別人的鐘叫特鐘,能單獨的懸在架上。成組依大小次序懸在一個架上的是編鐘,大小和它的高低音有關系,有的十六個為一組。現存的鐘有西周初期以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戰國較盛行。鐘用木槌敲擊演奏,考古發現的編鐘,有槌同時出土。
每個寺廟都有銅鐘,其蘊藏的功德也都被人所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無數次去敲打,叩醒我們的三毒,叩醒我們無始劫來的欲望。銅鐘鐘意義深廣,捐鐘要萬人參與, 萬人受用,萬人祈福。這不僅僅是眾人拾柴,更是因為有這個大因緣的寄托。參與的人越多,功德利益就越大,受用的人就越多。這是眾志成城,一種愿力的凝聚。這個愿望去經歷千百年的風雨敲打歷練,終有一天都能成器成佛。活著的人在敲打中開智慧,逝去的人在敲打中遠離惡道。鐘聲聽久了,一切眾生聞聲歡喜,為之受用,這才是銅鐘體現的最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