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物雕塑發展史
在西方人物雕塑發展史上,經歷了四次高峰,像是一座綿延大山的四處巔峰,每處都屹立著幾位巨人和幾尊星光熠熠的杰作。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第一個高峰:古希臘、羅馬雕塑。如果說人類文明有哪些黃金時代,那古希臘羅馬藝術永遠值得懷念,它為我們找到的,是美的起點。這一階段雕塑的主題是人,每件作品從里到外,都流露著對人體美無與倫比的贊美。有身板筆直、流露“古風式微笑”的《穿著希臘女裝的女青年立像》,女性雕刻的探索除人體的結構外,著重于透過有質感的衣服去表現女性的人體美。而且整個雕塑雖然動作看上去有點呆板和程式化,但是面部的笑容非常生動,給人一種發自內心的親切感;
第二個高峰:文藝復興雕塑。古希臘羅馬之后,西方雕塑迎來第二個高峰,是在文藝復興時期。之前的繪畫部分我們也提到過,經歷了中世紀將近一千年的壓抑,文藝復興雕塑大師們渴望復興古希臘羅馬風范,表現塵世間的真與美,因此創造了大量富有立體感和塵世信念的人像雕塑。在這里必須要提到一個人,那就是米開朗基羅。他既創造出了西方美術史上最優秀的男性人體雕像《大衛》,這個雕塑男人體態健美、神情堅定、肌肉飽滿、有生命力,似乎能夠感覺到人物身體血管的跳動,突出了大衛作為一名英雄的高大形象,更是贊美了人類旺盛的生命力;
第三個高峰:19世紀的法國雕塑。相比于米開朗基羅的一枝獨秀,這個時期可謂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浪漫派有大師呂德,現實派有巨匠羅丹。即使沒聽過這個名字,我們也一定耳聞過他的作品《思想者》,聽過他那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作為歐洲雕刻界"三大支柱"之一,羅丹既是古典雕塑的集大成者,也是現代雕塑的開拓人。
第四個高峰:20世紀現代雕塑。這階段的雕塑作品,從原來追求美和真,變得越來越抽象。比如亨利摩爾的《國王與王后》,早已經超越了精雕細琢的寫實范疇,面孔十分怪誕,象個面具,似人非人,身體薄且長,呈扁葉狀。整個作品簡潔明了,沒有過多的細部刻畫。如果不通過名字,可能很難斷定這兩個似人非人的形象究竟是什么。這之后,雕塑也越來越呈現出裝飾性效果,所以誕生了很多城市雕塑,它們注重和環境的融合,符合城市的格調定位。